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明末大权臣> 第三百四十章 知府人选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百四十章 知府人选(2 / 5)

大明已指日可待。”复隆皇帝一边吃一边说道:“朕有个成算,已是心中筹谋良久,却从未对人提起过。今日召见李卿,就是为了这个事儿。朕欲遣李爱卿出知徐州,你意如何?”

所谓的“出知徐州”,其实就是让他去做徐州知府的意思。

按照大明朝的体制,知府一职是四品官,在所有的地方官员当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,再往上升就可以算是方面大员。

虽然名义上左右的知府都是四品,但知府和知府不一样,本身就有高低上下之分。

比如说南京府尹王宣同,其实就相当于南京知府,但一国都城的知府和地方上的知府肯定不是一个概念。而且徐州知府这个职位本身的“含金量”就非常之低。

从建制上来看,徐州府属于南直隶的管辖之下,是正经的“府”级行政单位。但徐州府的管辖面积太小,人口也太少了。

“府”一级行政单位下面还有“州”级,再下面才是“县级”。但徐州府下面却连一个“州”级行政单位都没有,而是直接管辖丰、沛、萧、砀四个县。从现实意义上来看,徐州根本就是个“州”,而不是“府”。

仅仅是因为战略地位特殊,才专门划分出来,作为一个单独的“府”级行政单位存在着。

也就是说,正四品的徐州知府,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从五品的知州。

按照历朝历代的传统,京官天然就比地方官员来的高贵,正七品的京官基本相当于从五品的地方官。把李杉从考功司调出来出任徐州知府,单纯从行政级别上来看确实是升职了,其实差不多就是相当于平级调动。

靠近皇帝,靠近皇权,靠近皇城,这三个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升官的捷径,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做京官儿。尤其是象李杉这种通过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,又有“探花郎”的光环加持,虽不敢说一定能平步青云,却绝对算是走在升官的快车道上。

若的外调到了地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