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我的大明新帝国> 第三十四章 理清脉络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十四章 理清脉络(1 / 10)

自永乐初年,大明逐渐稳定,大明的粮食价格一路下滑。

稻米从靖难之时的一石四钱银子,到后来跌到了一石两钱七八分。小麦略贵,也不过三钱银子略高。

到了永乐十三年,朱瞻基提议从南洋大量运粮之后,大明的稻米价格被稳定在了两钱五分银子。

稻米的价格下滑,同样影响了麦子,因为百姓只要能活命,是不会特别在意口感的。小麦的价格太高,百姓自然会换成吃大米。

如今的小麦价格基本不会超过三钱银子,这也让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很是下滑。

如今大明一亩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在两三石,是种两季,基本一亩地的收成也一两银子左右。

一家种十几亩地,总产出也只有十几两银子。

这对老百姓的影响不大,因为老百姓交税也都是交实物。种的粮食,交的自然是粮食。

至于活钱,全是靠副业。养鸡,养猪,织布,种水果到市场卖了换一些油盐,收成好的时候,还能给孩子们买一些糖吃。

但是这样地的价格,对大家族,对大地主,对粮商来说,不是好事了。

大明的粮食价格稳定,他们的利润小的可怜。

地主们不可能靠自己来种地,都是佃农,是再苛刻的地主,也要给佃农吃饱,这样的情况下,他们的利润小的可怜。

连自耕农们都不愿意种地,想到城里随便做工,也在地里刨食强。

要不是没有门路,换不了户籍,大明目前恐怕无数农民想要抛荒。

在这样一种环境下,自然有不少人对朝廷大量从南洋运粮不满意。

特别是北方,因为地多人少,一个人能种的地又有限,一年只能收一季粮食,收成更低。

许多大地主,都已经濒临破产的境地,这个时候,他们要玩一些小动作了。

朱瞻基设想过许多人,却从来没有想到,出头的竟然是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