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科幻灵异>古墓诡影> 第五百一十三章 诗文进步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百一十三章 诗文进步(4 / 5)

首诗洛健生的评价是这样的:白朴这首《咏史》,乃是唐朝和亲政策的感怀,表达了很深的政治愿望。当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,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。当时唐宪宗便提及戎昱,并说:“此人若在,便与朗州刺史。”还笑着说:“魏绛之功,何其懦也!”大臣们领会圣意,就不再提和亲了。这则轶闻美谈,

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。唐代从安史乱后。朝政紊乱,国力削弱,藩镇割据,边患十分严重,而朝廷一味求和,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。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,视为国耻,痛心疾首。这首讽喻诗,写得激愤痛切,直截了当,一针见血。

在中唐,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,点明“汉家”,等于直斥唐朝。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,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。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。三联更鞭辟入里,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。诗人愤激地用一个“岂”字,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,暴露无遗。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?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?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。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,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,更加发人思索。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,愤激指责朝廷执政,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,仍不免稍用曲笔,为皇帝留点面子。

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,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。由于“社稷依明主,安危托妇人”一联,击中了时政的要害,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。”

看来洛健生对白朴的评价也十分之高了!这不经让人迷惑起来,这个大师到底是在顶谁啊?

石上官仪容:“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。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

络大师的点评更高:“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