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苏厨> 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驳侄儿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驳侄儿(3 / 5)

雱继续落了一子巩固中腹:“如此,你我自为之。”

熙宁二年七月,吕惠卿被提拔为太子中允、崇政殿说书、集贤校理、判司农寺。

章惇到京,王安石见之大喜,恨得之晚。立刻委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,加集贤殿校理、中书检正。参与制定新法,监修国史,编撰实录。

一个叫曾布开封小官上书言政,说为政的根本有二:曰厉风俗、择人才;其要点有八:曰劝农桑、理财赋、兴学校、审选举、责吏课、叙宗室、修武备、制远人。王安石立刻召来相谈,接着推荐给赵顼。

赵顼召见,授予太子中允、崇政殿说书的职位,不久又授予集贤校理、同判司农寺、检正中书五房,三日之内就接连收到了赵顼的五份任职文书,蹿升为新党第三号人物。

苏油在郑州忙碌之时,还要提起笔来驳斥自己侄儿的观点。

学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,古代学识都掌握在贵族诸侯手里,没有夫子的有教无类,没有他的弟子三千,礼尚不下庶人。

可至大宋今日,乡间岁末,亦有郊社,秀才行文,宿老领礼,这就是文字的教化之功。

识字率,是考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,同时还能够转换成国家消费水平层次的重要指标。

苏轼说的那些问题都存在,介甫公说的建学校也当行,但是两人其目的,太急于利!

世有功,亦有利,功可在千秋,利见于一时。

植树千山,必出秀颖,蓄驹千骑,必有骏良。设臣不得学,如今不过眉山一狡徒耳,如何能得陛下之用?

苏轼因庆历中事否定各地建立学校的可能性,偏颇了。

介甫公将学校与科举直接关系起来,这同样也偏颇了。

学校的目的,不是要人人科举,变成人才,而是要普及教育,提高识字率,使人具备自学的能力。

有了这个能力,好学者自然可以精进,成为国家的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