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民风(2 / 3)

剃头,民风差异,显而易见。四川素为天府之国,有渔盐之富和商贾之利,老百姓生活安逸,民间肯冒兵戈之险从军的人自然更不会多。

安徽的情形则与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西都不大相同。安徽除通常以长江划界,分成皖南皖北外,还可以按经济文化水准,大体分出三区,即最南面的皖南地区、最北面的两淮地区以及夹在两区之间的皖中地区。

皖南是三区中最富的,这主要是由于徽商的缘故。太平军攻入皖南时,绅商们曾集巨资献给太平军,试图换取对方不攻夺他们所在的城池。可是太平军作战本有其既定的战略目的,往往都是钱财收了,城池也照攻不误,于是有人就讽刺说:“徽人必有抱金而死者!”显然,皖南民风不过是湖北、江西、四川的翻版,在这里很难招募到敢战能战的武士。

三区中最穷的是两淮地区,包括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在内,都是“十年倒有九年荒”的所在。两淮在嘉庆时就出现动荡,至道光年间日趋严重,在凤阳、颖州两郡,抢劫和杀人放火的事件层出不穷,犯案者甚至敢和官府对抗,公然拒捕。

发现两淮风气刚劲,还在李鸿章初入湘军幕府时,曾国藩就决定由他主持招募淮南勇五百人,组成淮南骑兵,为创建湘军骑兵探路。李鸿章受命后,派人到两淮募勇,但当地士绅却借口团练仅保卫乡里,对前往招募的人员百般阻拦,结果这次试验没能成功。

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淮河两岸地区的士族力量薄弱,士绅集团受理学忠君的思想影响较浅,见清廷和太平天国对峙日久,相持不下,便对形势大多采取了观望和两面应付的态度。

等到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,又再度提出了创建淮军的计划。他认为,两淮地区应该不愁招不到合适的勇丁,只是缺乏训练人才而已,倘若能用湘军的制度来训练两淮勇丁,同时严格纪律,并多训练一段时间,不但能练出好兵,还有望从中选拔出一两个日后的名将之才。他乐观地估计,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