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大明公务员> 第四十四章安抚人心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四章安抚人心(2 / 4)

首先要见的是杨士奇。

杨士奇见了何夕之后,直接汇报各地粮仓的情况。根本没有废话。

只是杨士奇却是知道何夕一直在往北京存粮食。

杨士奇之前觉得,这大概是以备万一,北京是大明北方的核心支柱,要养活这么多兵马,粮食是非常重要的。只是当时杨士奇就觉得不太对,那就是高丽粮食,加上辽东的粮食,其实是可以供应北京的。

历史上的北京年消耗四百万石。但是而今的北京与历史不一样,而今的北京仅仅是陪都,没有那么多兵马需要保养,更不要说而今的卫所还是比较给力的,不仅仅不需要朝廷拨粮食,还能上缴种子粮地。

如此一来,再加上额外的辽东开发,高丽粮食,河北本地粮食,说北京有粮食缺口,那自然是有的。即便有了一些粮食产地,也不可能改变北方粮食不丰的现状。别的不说,漠南就是吃大明粮食。

这都是需求。

但是杨士奇觉得不应该屯那么多。

因为不经济。

前文说过,粮食存储是有耗损的,不谈每次晾晒的耗损,就当没有老鼠,不发霉生虫,但即便如此,几年下来,就变成陈粮,陈的年份多了,可就不能吃了。

这里面的消耗非常大。

杨士奇觉得,屯粮食自然是对的,但是也应当在一定范围之内补的。之前屯的粮食明显多了。

而今对照何夕所作所为?杨士奇如果不知道何夕是早有准备,他就不是杨士奇了。

只是事已如此,杨士奇与何夕关系如此紧密,他杨士奇根本没有第二个选择,他还纠缠这一件事情做什么?基于已经上了贼船,最重要的是胜利,成功地将贼船转化为官船。其他的都是小节。

只是杨士奇不说,何夕却不能不说。

因为要统一思想。

虽然何夕传播了很多新学说,但是忠孝这些大节,何夕是不敢触动的。一来忠孝这个观念,已经从儒家观念,成为了大明普世价值观,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