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大明公务员> 第六十九章一个时代的结束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十九章一个时代的结束(2 / 4)

百死不怨,千死不悔,万死不辞。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人。

何夕叹息一声,亲自写了一个条子,给礼部。他要礼部给方孝孺商议谥号,最好是文正。

何夕对敌人有惺惺相惜,但是决计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坏国家大事。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。

第一个原因,方孝孺这个人名声之隆,天下皆知,方孝孺之死,定然在天下人心之中掀起波澜。这个时候,自然要推波助澜。方孝孺怎么样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南京杀人,他们就要捧。

最后捧上天,甚至与方孝孺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了。

什么样的敌人是好敌人,就是已经死的敌人。反正方孝孺已经是死人,他又不会出来争辩,所以,何夕觉得启动造神行动,好让天下人都知道方孝孺是何等高风亮节。

就是那种,方孝孺再起于地下,也不认识那种。

本质上,方孝孺身后之名,已经是北京与南京争夺舆论至高权的一个工具。

工具是什么想法,并不重要。重要是工具有什么用处。

第二个原因,自然是收拢人心了。

大明社会层次因为开战有一些变化。

在洪武末没有大的战争的事情,士大夫读书人的阶层越来越庞大,这也是朝廷体系之中,文官的力量也越来越大。而开战之后,有一个改变,那就是武勋的重要性提升,所以在朝廷之中,文官的话语权下降了。

但是这种改变仅仅是朝廷层面的,社会结构并没有改变。

除却北京辽东两地之外,小农经济加士大夫的模式,依然是最普遍的。也就是读书人是大明朝廷统治地方不可或缺的一环,这一点并没有改变。历史上,永乐年间,靖难勋贵何其嚣张,永乐帝对文官何等苛责,但是依然挡不住文官崛起的势头。

这就是社会基础。

这些人都是衷心拥护方孝孺的。是方孝孺的基本盘。何夕就是要大张旗鼓的用方孝孺身后事作为引子,将这股力量推出来。让他们与丁显好好斗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