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都市言情>演技派从1998开始> 第434章 李老师又上线了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34章 李老师又上线了(2 / 7)

,勿要紧。”

陈顾老师摆摆手笑道:“其实我接了这部戏后,特地请教了阿拉爷娘和后头来到香港的屋里厢的亲眷,衣裳可能好看了一捻,但总体上来讲应该问题不大。”

从陈顾老师的话中不难发现,她是从有钱人角度看那个时代的上海。毕竟无论是解放前跑去香港,还是改开后投亲靠友去香港的,这个群体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有钱人。

也许真正的工人阶级不会像邹杰那样穿上时髦的格子夹克,但这毕竟是电影不是纪录片,穿的好看的一点也无可厚非。

趁着张子怡还在化妆的时间,李唐和陈顾老师就刚刚这个话题聊了起来。

演员嘛,永远都要保持好奇心,同时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,如此才能塑造好一个个不同时代特征下不同的角色。

按照陈顾老师的说法,二战结束后香港才区区六十万人口,直到解放前内地大量的人口涌入,人口才一下子膨胀到了二百五十万。尤其是上海过去的大部分都是工商界人士,他们在香港开电影公司,上海著名的先施、永安等著名的百货公司都在香港开了分店,尤其上海发达的纺织业也在香港应运而生。至于上海裁缝、上海理发店、上海菜馆等,更是数不胜数。

由于刚解放那会儿,上海实行的安抚政策,而且五十年初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潮流,加之当时香港和内地并非敌对关系,依旧有很多商业往来,甚至很多不适应香港的上海人还大量地返回上海。

陈顾老师还笑称,当时的上海人是看不起香港本地人的。

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懂的,国内嘛,呃……,香港则赶上了二战后制造业的第一波全球分工,得以分担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部分劳动密集型轻工业。

移民潮导致的人口暴升一跃成为优势,香港有的是廉价劳动力,在二战后的经济长繁荣周期中占了先机,迎来了香港的“花样年华”,一举超越了上海,成为了远东的大都会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