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我在现代留过学> 第六百零一章 上下同利的熙河路(1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零一章 上下同利的熙河路(1)(2 / 9)

于是,他率领的熙州兵马,得以不必风餐露宿,更不必受雨雪风霜之苦。

于是,得以在数日之中,就在这高原山区的崎岖山路上,跋涉两三百里,终于抵达了肤公城。

整個路上,没有死一个人,随军的牲畜,也只有几百头受伤的。

这简直是个奇迹,像神话一般。

让种建中难以理解,至今依然难以相信这是现实!

大军出现在肤公城外不久,当即就有一个骑着马的文官,带着一队人马出来迎接。

远远的,种建中就听到了那人的声音,那是一个有着浓厚的熙河口音的粗犷男声:“彝叔,彝叔……”

种建中连忙策马上前,到了对方面前,就翻身下马,拜道:“末将种建中,拜见王州倅!”

来人,正是河州通判王厚。

通判一官,乃大宋祖宗所发明,为差惩五代地方难制所设。

权力几乎和知州一样,知州能管的事情,常常通判也能管,只是权威不如知州而已。

但知州管不了的事情,通判却可以管!

比如说刺探本州官员,监督知州等等。

俗话说,一山难容二虎。

而大宋设通判,就是光明正大的要来和知州唱对台戏的!

所以,在地方州郡,通常知州、通判,都是势成水火,互不相容的。

两者的斗争,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。

朝廷也非常鼓励这种知州、通判在规则内的斗争。

所以,很少有知州、通判能精诚团结的。

正常情况下,互相扯后腿、互相挖坑才是常态。

因而,在大宋知州、知府,有太守、州牧的别号。

而通判们则有着半刺(刺史)、监州的雅号。

不过,在公开场合,没有人会称通判为‘半刺’、‘监州’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