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明末大权臣> 第二百五十六章 文武并进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五十六章 文武并进(1 / 6)

对于大明朝的军民而言,火器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,事实上,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军队当中,大明的火器保有量都非常之高。按照国家制度,官府并不禁止民间拥有火铳,反而对铠甲和军用弓弩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,一旦发现私自持有罪同谋反。不禁火器而禁铠甲和弓弩,对于后世人而言有些可笑,但却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。

因为技术条件和制作工艺的限制,民间制造的火铳,大多粗劣不堪,最多只能当做打猎工具使用。所以,在当时的观念当中,火铳这玩意儿,尤其是民间采用土办法生产的火铳,根本就不算是武器,而是生产工具。

在人们的心目当中,狭义的火器专门特指火炮。威力强大射程极远的大型火炮,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尤其是在守城战当中的作用无可取代,朝廷特别的重视。

火炮,尤其是大型火炮,是当时火器发展的主流方向,但李吴山却反其道而行之,专门制造了一批小型火炮。

当时的火炮大多是对红夷大炮的仿制,体型庞大笨拙无比,动辄几千斤甚至上万斤。只有两千多斤的“纺锤炮”就已经算是轻型火炮了。

相对于大明朝的制式火炮,李吴山制造这种火炮只有三百六十斤,绝对属于超“轻型”,甚至可以算作是袖珍型的了。

这样的袖珍型火炮,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,都很一般,但去拥有无法想象的机动性。

三百多斤的重量,按上行轮之后,只需一头毛驴就能实现灵活机动。极端的情况下,一个普通的士兵就能实现快速移动。

牺牲了威力和射程,极大的加强机动性,就是因为这种袖珍型火炮不是安放在高高的炮台上,而是专门用来野战。

在野战当中使用火炮,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,无论是当年的闯军和大明官军,都曾经在野战部队中装备过火炮,但却从来没有象李吴山这样做大规模的列装。

吴山军校的学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