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玄幻魔法>儒神在上> 第61章公元前263年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1章公元前263年(3 / 4)

》何时所写,那岂不是更加困难了吗?

苏毅仔细推敲了一番,他觉得,荀子五十出外游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

苏毅之所以这样说,也有自己的论据。

言荀子“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”的《史记》成书时间,要早于言荀子“年十五始来游学于齐”的《风俗通义》数百年。

苏毅觉得,“改‘五十’为‘十五’的说法有一个毛病。

‘始’是‘才’的意思。它说明了荀子年长而来齐之晚,与‘五十’具有逻辑关系,如改为‘十五’,文义就不好理解。

比如我们说,年五十才出来游学,意思是年龄颇大了,才出来游学。

总不能说年十五才出来游学吧?

十五岁还很小好不好?

当然,有时候文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不同时间,或许代表了不同的意思,才这个字,在当时的解释与现在的解释是不是一样,也不太好说。

倡导“年十五”说最力者为大儒钱穆,影响甚大:“曰游学,是特来从学于稷下诸先生,而不名一师,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事也。曰有秀才,此年少英俊之称,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名也。曰始来游学,此对后之最为老师言,谓卿始来,尚年幼,为从学,而后最为老师也。”

其实,钱穆的这个说法毛病不少,似不足为训。其一,“秀才”者,“才出于众”之谓也,非必指“年轻有为”;其二,“稷下”乃“讲坛”而非“学校”,似无收徒之义务。何况,以十五岁之“幼龄”从学,居然“不名一师”,似无可能;其三,“游学”者,乃“以文会友”也,非“求学”也。以十五岁之“幼龄”,似乎只能“求学”,难称“游学”。

但这只是苏毅的一些想法,古时之事,万载悠悠,后人对于那个时候的事情,也只能靠推测了。

苏毅在草稿上写下了荀子五十而游齐。

那么,《劝学》是何时写的呢?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